时间:2025-10-20 09:31 来源:渭南日报
“以前红薯是‘救命粮’,现在成了乡亲们的‘金疙瘩’!”日前,合阳县聚丰源红薯种植基地里绿意盎然,负责人秦艳军捧着刚挖出的红薯,脸上满是笑意。2018年返乡创业,秦艳军在县上搭建的科研平台助力下,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越教授团队攻克红薯脱毒技术,建成良种繁育中心,带动周边群众种植红薯2万余亩(约1333公顷),让小作物长成了大产业。
这是合阳县“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理念的生动缩影。围绕“一区一地一县”建设目标,合阳县精准搭建科研、合作、服务三大平台,让人才活力在古莘大地持续涌动,也让一个个“秦艳军式”的创业故事落地生根。
陈越教授(右)对种植基地负责人进行技术指导
借助科研平台,小红薯变身“金疙瘩”
“没有专家指导,脱毒技术就是道坎儿。”秦艳军回忆,最初返乡种红薯时,因品种退化、病害频发,产量一直上不去。转机出现在合阳县整合高校资源搭建科研平台后,通过专家工作站,他结识了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陈越教授团队。陈越教授团队帮他解决了红薯脱毒、高效栽培难题。如今,秦艳军建成了1000余亩(约67公顷)标准化种植基地,周边农户跟着他用良种、学技术,种出的红薯不愁销路。
这样的故事不止一例。在陕西合阳风动工具有限责任公司车间,由西安航空学院赵银燕教授团队参与研发的采掘支护机具正加紧生产。依托建成的12个专家工作站、3支秦创原“科学家+工程师”队伍,公司与高校院所精准对接,将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生产力,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截至目前,合阳县已联合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在特色农业、工业、文旅等领域搭建产学研桥梁,让科研人才的“智慧活水”流进产业一线。
合作平台架桥梁,点亮农业新希望
“15头母牛怀了‘双胞胎’,再过几个月就生产了!”陕西湛耘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牛舍里,公司负责人雷海艳指着待产的母牛难掩兴奋。今年,在合阳县“三团两站一队”人才模式助力下,公司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胡建宏教授团队合作开展“一胎双犊”试验,若试验成功,将大幅提高肉牛产仔数量,为企业带来可观收益。
这一合作的达成,得益于合阳县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共建的合作平台。通过该平台,当地已引进专家教授168名、硕士博士研究生249名,建成17个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解决产业难题90余个,推广阳光玫瑰葡萄、瑞阳瑞雪苹果等新品种100余种。同时,依托苏陕协作平台,166名专业技术人才来合阳交流,长德农业大湖面鱼虾混养等3个产业项目落地,为县域发展注入新动能。
更让雷海艳惊喜的是,合阳县研究生助力团还帮她运营起“肉牛西施雷海艳”视频号,让企业知名度大幅提升。“现在不少客户是刷到视频知道我们公司的,这‘人才红利’真是实实在在!”
优质服务暖人心,人才公寓留住“新合阳人”
“刚到合阳县就能拎包入住人才公寓,心里特别踏实。”今年新招录的选调生张哲提起初到合阳县的经历仍满是感动。为破解人才“能引难留”问题,合阳县打造“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整合人社、教育、医疗等资源,建设人才公寓,提供落户安居、子女教育等全方位服务,让像张哲这样的“新合阳人”快速扎根。
不仅如此,合阳县还建立“1+2”人才培养模式,组织农业、医疗、教育领域专家深入镇村开展指导服务。今年以来,合阳县已开展专题培训17场次,覆盖2300余名基层实用人才,让专业技术真正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合阳县还通过“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主题培训、定期走访慰问等举措,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关怀,营造“近者悦、远者来”的人才生态。
如今的合阳县,科研平台让创新有“舞台”,合作平台让交流有“载体”,服务平台让发展有“保障”,也正是这人才与发展的同频共振,绘就成了一幅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
编辑:王倩